郭沫若作者简介介绍(郭沫若的个人简介和资料)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为笔名。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
他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自幼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尤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庄子》、《楚辞》、《史记》、《文选》、《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迪和影响。
1914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弃医从文。接触泰戈尔、海涅、惠特曼、雪莱、歌德等人诗歌以及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接受了浪漫主义和泛神论的影响。在“五四”国内反帝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郭沫若1919年9月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1921年8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同年7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文学团体
“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刑,并于1922年出版个人第二本诗,集《星空》。
1923年写作诗集《前茅》,1924年到1925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3月回国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他投笔从戎,先后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他发表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产生巨大震动。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回到上海,写出了反击蒋介石血腥屠杀的战斗诗集《恢复》。因蒋介石的严令通缉,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再次东渡日本,此后在日10年间,他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研究》、《西周金文辞图录考释》等著作问世,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于1937年7月回国,献身抗日敦亡运动,是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在统一战线中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此时,除写作《战声集》、《糖集》等诗集外,还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等历史剧,开辟了历史剧创作的新局面,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全国文化界的领导人之一,坚持反内战,争民主,创作上亦有新收获。全国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政务之余,他写作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东风集》、《潮汐集》等。1978年6月12日病逝。
郭沫若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文链接:http://xmwpz.cn/chy/22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