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少数民族政策(浅谈明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思想与方针)
洪武十一年,全国税收粮食已达二千零八十八万九千六百一十韦石。——《明太祖实录》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洪武年间经济总量不断的升高,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汉人与少数民族往来非常密切。
明朝是封建王朝时期汉人掌权的最后一个时代,朱元璋击败蒙古人的元朝建立大明朝,又在后期兵败于少数民族女真族,可以说一生的辉煌与衰败皆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关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很频繁,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关系思想,那是属于明朝本身特有的文化,也是明朝区别于其它朝代的不同之处。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朱元璋保家卫国的思想
元朝末年天大乱,朱元璋应时而出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击败了腐朽的元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混乱了近百年的中原政权再度回到了汉人的手里。
不过,大明朝虽然建立了,但是蒙古人所组建的元廷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并且成为了大明朝西北边疆的巨大隐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朱元璋的头等大事。
朱元璋的思想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元朝虽然覆灭了但对于南下依然没有放弃,关键时刻会对大明王朝的政权造成威胁,所以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是坚持定天下于一,一举击溃北元朝廷才是最好的选择。
《孙子兵法》曾言“兵者诡道也”,朱元璋虽然想要在短期内除掉北元朝廷,但战争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与北元频繁的战争也使得明朝外部很艰难,于是朱元璋便改变了策略、进攻转为防守。
没有一个战略具备永久性,当明朝国内的经济情况发生巨大的改变时,朱元璋的心思也必然会发生变动。
如开篇所提到的场景,洪武二十一年明朝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又改变了防守的战略思维。
他放弃了防守的权宜之计,为了大明朝将来的和平与发展,他再度选择向北元发动主动发动进攻。当然,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发动进攻并不单纯是主观想法,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
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明朝与刚建立时期的衰败不同,但元朝却陷入了极大的政治混乱中。
事实也的确如朱元璋所料想的那样,北元朝廷军队腐朽、官场腐败、不得民心,这些皆成为了明朝灭亡它的客观因素,蓝玉的大军一到北元朝廷不战而败,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上。
所以说无论在任何时候得民心者才能够得到天下,只有顺应大势、顺应民心才能够守住自己的江山,朱元璋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壮举。
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北元朝廷虽然打了下来但如何治理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若是采取强行镇压的手段必然会遭到反噬,这一时期太祖皇帝选择了恩威并施的统一战略。
洪武皇帝参考《礼记·王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并保留他们的生活习俗,用这样一种“怀柔”的手段来提升少数民族对大明朝的归属感。
这一种政策被实施之后,明朝不仅在西南地区的投入上大量减少,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稳定了朝廷的政治统治,也维护了天下安定的社会秩序。
无论是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对南方的少数民族,朱元璋对旧贵族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护,对贫民百姓给予了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为北方少数民族提供水草丰沃之地,为南方贫苦百姓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也正是他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怀柔”政策,使得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皆对大明的政权臣服,加快了大明朝对天下的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明政权”的形成。
当汉民族与其它诸多民族融合之后,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经济和技术的支持使得南北方的经济快速提升,幸福的生活保障了百姓的安定与明朝的统治。
二、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
明朝对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不仅仅体现在朱元璋一个时期,其它皇帝执政的年代里也有所体现,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与改善,王阳明的思想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正德皇帝执政时期,王阳明曾因得罪了大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了贵州一带,当地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百姓水深火热,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阳明对少数民族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王阳明曾经在我国西南地区开课讲学,他通过宣传儒家思想文化教化了当地的老百姓,使得百姓有了忠君爱国的思想,维持了西南地区社会制度的文星。
儒家思想文化在当时具备很大的时代价值,亦或者说王阳明所传达的思想对于促进西南少数民族与汉人的融合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找到了在大明朝统治下的归属感,这是一次质的跨越,从此西南地区慢慢鬼信于中原政权。
明朝中期治理少数民族的理论基础多位“以夏变夷”,这一种思想虽然不是王阳明第一个提出来的。
但在明朝却是王阳明首先实施的,让少数民族自己治理少数民族,节省了大明朝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提高了明朝的执政效率。
当然任何一种治理国家的措施都时间在约束的基础上,所以王阳明“以夏变夷”的思想并不是放任少数民族为所欲为,上层的管理人员受朝廷的监督和管理,一放一节之间维护了朝廷对边疆的统治安全性。
除此之外,朝廷派去监督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比如要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与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如此才可维护一方的安宁与秩序。
无论在任何时候战争虽然是最简单的手段,但却不是最佳的手段,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非常不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唯有怀柔、招抚的手段才能够让人归心,而得民心者便可得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由此观之,王阳明所提出的“以夷制夷”方略并不是让朝廷放任不管,而是要合理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放权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以节省明朝自身的国力避免不必要的战争。
约束就是在放权的同时又需要严格管理相应人员,以避免这些人乱权、弄权,造成不必要的少数民族内部权力争夺,也可避免因贪污受贿、压榨百姓而造成的反抗。
三、总结
对于少数民族的安抚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唯有如此才能够以怀柔做到天下归心,从根本上获得少数民族的支持与回报。
对于那些无法招抚、怀柔的叛乱分子,便需要实施最直接、最强大的军事镇压,因为这类人已经威胁到朝廷统治的根基,若是不以强大的武力快速且成功的压制,必然会影响对少数民族治理的整个大局。
所以说在治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军事手段虽然为辅助手段、威慑手段,但是却不能放弃也不能弃之不用,关键时刻依然能够起到安天下、定天下的作用。
回看我国历史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治理的战略方针思想,明朝在前人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战略与制度,这也是为何明朝失败后,西南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依然对其归心。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明史》
本文链接:http://www.xmwpz.cn/bk/6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1442716096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